Sunday, January 11, 2015

102584006_朱孝紋_Social Network心得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各種社會網絡的工具不斷的研發,例如:Facebook、Twiter、MySpace等網路平台,提供個人建立網路化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個人以網路科技透過社會網絡與他人的社會網絡互相結合的情形更為普遍且便利。再者,社會成員中彼此之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relationship)與內聚力(cohesion)。社會成員分享共同的興趣(interest)、價值觀(value)、表徵(representations),或源自於共同的族群或社會背景,並透過個人的網絡結構進行交流,經由群體個人網絡所組合成的網絡組織可以形成交錯而複雜的結構圖。這為企業的定向營銷活動提供了便利。企業可以在這類網站中對指定的用戶群體展示其廣告,這些廣告相對於其他的網路廣告而言更具有針對性。但在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社交服務網站都能獲利。而其商業模式也一直沒有得到業界的肯定。隨著這類網站的出現,有愈來愈多人在網路上進行社交活動,但隱憂就是這些活動可能無法增長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技巧,可能會造成人們人際溝通或社交的能力愈來愈差。近年來,隨著行動科技的進歩與普遍,資訊分享與社會網絡的研究更普及至行動科技的運用,社會網絡成為個人日常生活的必要環節,個人資訊資產(information capital)的議題漸受重視,也成為社會網絡概念延伸的環節。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加,以及計算能力限制與倫理和參與者的報酬限制了社會網路分析的規模,使得局部系統的細微差別可能在大規模的網路分析中消失,因此要理解網路的特性,信息的質量遠比網路的規模重要,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資料來源: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68/
http://wiki.mbalib.com/zh-tw/SN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E7%BD%91%E7%BB%9C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