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1, 2014

994403006_趙建宏_ CBLE心得_1216

這兩週數位學習發展與趨勢課程的主題是以電腦為基礎的學習環境(Computer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CBLE),而本週的子項主題是鼓勵知識建構(Encourag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在老師的講義中所提及之華生任務(Wason task),或又稱作華生選擇任務(Wason selection task)是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最早由彼特‧華生(Peter Wason)於1966 年發表,現已成為心理學中研究推理能力問題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四十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使用這範式(原先設計是測試邏輯推理)來探討人類的推理機制。在這項任務,受試者要找出違反規則(若P,則Q)的有條件形式。通常受試者會需要解答如下兩個問題:
一、給受試者四張卡片,分別是EK47;每張卡片的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數字。同時告訴被試者規則:如果一張卡片的一面是母音字母,那麼它的另一面是偶數。問受試者必須翻開檢查哪些卡片檢驗這一規則的真假?
二、桌面上有四張卡,分別是啤酒、可樂、1622每張卡的兩面各表示了同一個人所喝飲料與年齡。如果一個人在喝啤酒,那麼他或她必須不大於19歲。同樣地,問受試者必須翻開檢查哪些卡片,才能檢驗出是否有人違反了上述的規定
兩題問題的邏輯結構都是一樣的,就是給定P-PQ-Q,要求驗證PQ。實驗結果顯示,有生活處境作背景的第二題,答對的百份比遠於第一題。演化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類心理學的產生是自然選擇,以解決社會上的問題。華生選擇任務是測試專門性推理假設的理想工具,這些假設是針對社會狀態來設計,例如社會交流,威脅,權限,義務等等,因為:(一)這測試對有條件規則的推理,(二)規則的內容可以改變,但任務結構保持不變,(三)容易導出內容的影響,及(四)已經有大量實驗結果,可以比對新內容領域的表現。此一實驗可以對鼓勵知識建構主題有一個更為具體的闡述,故而個人印象十分深刻,於此稍加補充論述。

參考資料:
http://www.self-learning-college.org/depository/yale_psychology_tc.pdf.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F%AF%E7%94%9F%E9%81%B8%E6%93%87%E4%BB%BB%E5%8B%99.
http://wiki.mbalib.com/zh-tw/%E5%8D%8E%E7%94%9F%E9%80%89%E6%8B%A9%E4%BB%BB%E5%8A%A1.
Wason, P.C.; Shapiro, D. Reasoning. (edit) Foss, B. M. New horizons in psychology.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6.

Wason, P. C.. Natural and contrived experience in a reasoning problem.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1, 23: 63–7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